2010年12月15日 星期三

「台灣教育傳播暨科技學會」2010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心得

台灣教育傳播暨科技學會為一由全國各大專院校的教育科技、資訊科技、傳播科技等相關系所的教授暨研究人員,結合中小學教學現場的教師同仁,所組成的一個已經成立已五十年的教育學術團體。長期以來,皆以推動教育傳播暨科技研究與發展為職志。「台灣教育傳播暨科技學會」2010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以「新世代、新科技、新趨勢」為主題,邀請國內外相關領域之學者、專家、實務工作者對上述議題進行研究成果發表、研討與座談,以期對此議題做深入之分析與理解。(台灣教育傳播暨科技學會。民99年12月13日,取自:http://www.taect.org/newtaect/indexmain-5.asp)



自己參加研討會的目的是抱著吸收新知、觀摩優秀的論文、學習論文發表技巧、刺激一些想法以及汲取經驗的想法來參與的,當然也是上課的另一種形式。

因為分組論文發表的時間很短,10分鐘~20鐘不等,在時間限制的壓力下,發表者不可避免地必須對其內容有所斟酌取捨。在這種情況下,發表者的表達能力和簡報內容若稍有不妥,在現場聽到的發表內容很可能是片斷、零碎的。所以在參加研討會前就要儘可能做好萬全的準備。

在參加研討會之前,可以參考官方網站,大概了解一下相關資料。因為論文發表是在同一時間安排好幾個場次,會分組且分在不同的場地進行,因此沒辦法同時聆聽所有的論文發表。所以在主辦單位公佈議程表之後,先行決定自己會參加那些場次,選擇自己有興趣的主題。再針對這些主題,搜集、瀏覽資料。建立自己的”先備知識”。最好對論文結構、研究方法有基礎認識,這樣的話對於論文發表的內容,會有比較深入的認識。

在現場參加後的心得是仔細聆聽可以訓練自己的邏輯能力,對於論文的前後文,如目的、背景、文獻探討、研究方法、結論與建議。可以試著自己審視看看,優缺點是什麼?有無前後牴觸?研究方法與研究結果是否合理?相信多多少少會增加自己對寫作論文的了解並從中了解各種理論甚或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焉。

以下是實際參加研討會論文發表各主題的經驗記錄。
一、「以電子書閱讀器閱讀漫畫之使用性評估初探研究」
  1. 這一篇論文是台大圖研所的作品,大概是因為先入為主的觀念,就覺得這一組很特別,有台大怪咖的氣質,而且使用眼動儀的設備,感覺很高級。
  2. 現場有人對於施測對象有意見,包含年齡、學經歷背景…等有其特殊性之類的。以後寫論文時,要特別小心一定要選擇適合的樣本。可是很多組都有這樣的問題,可見知易行難。
  3. 在這一篇中,個人看到最有問題的地方在於其選擇的電子書閱讀器是kindle,其中有一個原因是可以採用自然姿勢閱讀。而在稍後的研究方法介紹中,看到受測者是戴著眼動儀閱讀。而戴著這樣笨重的設備,還連接著很多電線或感應線,是沒辦法採用自然姿勢閱讀。所以無法支持前文的論述。而後的問卷結果,又出現有一定比例的人,填答願意在家中或咖啡廳閱讀電子書。所謂願意在家中或咖啡廳閱讀電子書,就是覺得自在或悠閒。而受測者是戴著眼動儀,在這樣的施測方式下,應該無法回答上述這個問題。因此,個人猜測這個問題的結果,是受測者想像的感受問題,而不是經由施測得來的數據。



二、「無所不在學習環境下媒體呈現方式對英語聽力與認知負荷之影響」
  1. 原發表人入伍了,當天的發表人是同組的另一組員,觀察其對論文發表的掌握度,會讓人比較期待原發表人來發表。
  2. 在簡報中看不出無所不在學習環境的變項影響,是後來有人提問,經由回答補充,才知道實際研究時的方法。
  3. 「無所不在的學習環境」就個人所知,是藉由無縫的網路建置,實現隨時、隨地、任何載具、任何人均可連接上到處存在的網路社會,讓資訊跟著每個人走透透。因為可隨時隨地接收學習內容,所以理論上來講,練習的機會或次數會比另一對照組多。但是這篇論文,藉由GPS定位感知受測者的位置,然後觸發機制在行動載具中出現學習的內容。可算是隨地接收到學習內容,因為其學習內容是設定在固定幾個地方,所以接收內容的機會,並不一定比對照組多。而「無所不在的學習環境」其中一項優勢就在學習機會多,可是在這樣的研究設計中,似乎無法鑑別出其差別。難怪會場有人提問:如果將題目中的「無所不在學習環境下」這幾個字去掉,研究結果會不會也一樣?
三、「影響想像促發與運作的學習心理因素探究-以設計學習領域為例」
  1. 發表人簡報結束後,現場有一位教授提出了幾個問題,都是一針見血,一下子就抓到問題重點。我當然是聽到之後,才後知後覺。其問題顯示這位教授對於十分清楚理論內容,能夠精準的說出理論的要義是什麼,在提問的過程中,也說明了理論和理論之間的關係。也從中學到了論文要注意那些地方。
  2. 不要自創名詞:在本篇論文中出現二個自創名詞,果然就像老師說的馬上就遭到教授及主持人一致的質疑。不過,現場氣氛還算和諧,大家都很客氣。
  3. 研究對象:在幾場的發表中,發現研究方法及研究對象,特別引人注意,很多問題都是針對這方面提出的。
四、「不同之多媒體教材組合模式對文言文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
  1. 發表者表達能力好,也都有提及重點,是我們可以學習的地方。除了發表者口語能力好之外,我想對於內容的熟悉,也是能夠簡報得如此清楚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而且對於教授的提問,也能夠立即回答,用心可見一斑。
  2. 這篇論文的研究結果,其實就是「雙通道理論」。教授也有對這一點提出問題,認為就理論上來說應該是已知的現象,為何還要做這個題目呢?作者則回答說是因為文言文的關係,個人覺得解釋得有點勉強。
  3. 從簡報的資料裡,有發現在本篇論文在分析資料時,其中一項數據有問題。類似A大於B且A大於C但推論出B大於C這樣的結果來。經作者解釋,是因為在簡報中,無法詳述研究方法及內容,以致造成誤會。其實我沒有聽得很清楚啦!
感謝學校及台灣傳播與科技學會舉辦這次的研討會,沾學校的光,可以很方便的參加研討會。

另外,有一點小小的建議,就是論文發表的時間有些只有十分鐘,真的太短了。如前所述,在時間限制的壓力下,難免會有缺漏。所以希望發表的時間,至少要有二十分鐘,能夠給予發表者較充裕的時間,展示他的成果。從這次的研討會中獲取不少經驗,並且對論文發表有了一點點概念。看到各種不同的發表方式,可以比較每個發表者的優缺點,做為自己改進的參考;而每篇論文的形式以及現場提出的問題,都有助於更了解主題。

仔細聆聽,認真思考,相信每一次的研討會收穫都會滿行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